日本防卫省的最新行动再度引发了中方的强烈反应。就在几天前,日本表现出与中国合作的姿态,但随即却在另一面挑起了事端,令中国措手不及。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中方如此愤怒呢?
2023年7月15日,日本防卫省发布了新版《防卫白皮书》,其中把中国列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一措辞立刻引发了中国外交部和国防部的联合反击。中方不仅对该白皮书进行了严厉批评,还提出了历史和现实层面的双重警告。
这场争端并非单纯由一份白皮书引发,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日本的深层次战略焦虑。从白皮书中可以看出,对于中国的关注几乎贯穿整个文件。文件中的39页专门讨论中国,并且有很多激烈措辞,比如“中国意图以实力改变东亚地区现状”,以及“中国对台海局势构成实质性威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防卫省提出了“灰色地带事态”的概念。这一概念虽然听起来抽象,但其实指的是非战争状态下,通过“强势行动”进行的操控,包括派遣军舰巡航、无人机侦察、进行舆论战等。这些行动虽然没有直接开火,但实际上却在悄悄改变现状。
展开剩余82%值得警觉的是,白皮书将中国列为“灰色地带事态”的主要推动者,并指出这些行为已在台海、东海和南海等地区发生。日本引入这个概念,表面看似只是用语上的创新,实际上可能为未来快速军事应对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绕过国内复杂的审批程序。中方显然对此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对此再次强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此外,他还强调,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路线,国防政策以防御为主,中国在相关地区的行动是合法且正当的。这次中方的回应并非简单的声明,而是直接指出日本在错误地解读形势。
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也做出了回应,指出日本利用“中国威胁”来为其军事扩张寻求借口,虚构叙事,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已经越过了国际规范的底线。蒋斌还强调,中国不是日本的“演习场”,不容许任何国家利用其做出不负责任的行动。
此外,令人不解的是,尽管日本在政治上挑衅中国,经济上却与中国保持紧密合作。今年上半年,中日双边贸易持续增长,中国依然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许多日本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尤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领域。然而,政治上若继续挑战中国,那么就必须为此承担后果。中方的警告显然是在提醒日本,在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同时,不要一边享受经济合作的果实,一边又挑战中国的底线。
而日本的“挑衅”也并非完全获得盟友的支持,尽管日本与美国保持频繁互动,展开一系列军事合作和高层磋商,但这些行动并不一定意味着美国会在关键时刻站在日本一方。正如特朗普时期对日本的态度一样,美日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在这一过程中,石破茂的名字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石破茂自上任以来,多次公开表态希望改善中日关系,但却在涉及敏感的涉台问题时保持沉默,显得与特朗普在外交上的“只说不做”十分相似。石破茂若真想改善两国关系,应该亲自访问北京,与中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然而,日本政府此时却有了更大的动作,计划在2025年年底前在九州部署自研的12式改进型岸舰导弹。这款导弹的射程能够覆盖台湾西海岸的多个城市,标志着日本首次拥有对台湾本岛的直接打击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导弹系统还将与美军的“宙斯盾”系统协同作战。即便这些导弹系统要到年底才能到位,但无疑,这一部署计划显示出日本在台海问题上早已做好了参与的准备。
中方对此保持高度警觉,蒋斌表示,日方此举无疑是在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进行赤裸裸的区域挑衅。自2015年以来,日本在军事领域的限制逐步放宽,从允许自卫队海外执行任务、参与联合军演,到增加军费和加强“反击能力”,这些动作都表明日本正在突破战后“专守防卫”的框架,而中国则成为了他们炒作的“最大对手”。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屡次提到的“中国威胁”,显然是一种蓄意设计的战略手段。
这一切不仅是为了在国内推动相关立法,争取民众支持,更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一种“中国是动荡源头”的印象。日本的白皮书甚至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泛传播到驻外使馆和海外智库,意图通过国际舆论的支持来推行这一战略。
如果石破茂真心想要改善中日关系,那就应该亲自到中国来走一趟,展现诚意。否则,其不作为将暴露其真实态度,进一步加剧两国之间的裂痕。
如今,中日关系处于一个关键节点:经济上依然高度互赖,但在安全政策上分歧日益加深。日本一方面握手做生意,另一方面却暗中备战,这种双重策略注定难以长久。如果日本坚持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挑战”,那么它必然要为此付出代价。中日之间,不仅仅有血泪的历史,也有紧密的经贸合作,但如果日本继续在台海问题上挑衅中国的主权,得到的回报不仅仅是“愤怒”,更可能是中方强烈的“战略反击”。
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被定义的国家,任何国家如果试图挑战中国的底线,都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后果。
发布于:天津市联丰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