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午,由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办的“逐际太空·畅想AIRobot人工智能科普展”在成都市高新区中国—欧洲中心正式启幕。本次展览以“破界·链接”为主题,远非一场简单的技术陈列。
它从500公里外传回的深邃太空影像出发,将人形机器人、高性能芯片、大模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数字人等前沿人工智能产品,与500名高校学子对未来的科技畅想一同呈现,旨在解码AI的硬核科技力,贯通科普认知、产业落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链条,开启一场面向未来的深度科普启蒙之旅。
金融投资报记者在现场获悉,展览通过创新性的互动体验与直观展示,力图让复杂的AI技术变得可感可知,并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技术底座到广阔应用的完整生态图景。
链认知:
从“技术黑箱”到“亲子共创”
展览的核心展区之一聚焦“芯片、算力、存储、大模型”。区别于枯燥的技术陈列,该区域通过精心设计的可视化装置和互动演示,将无形的算力流转、庞大的模型参数规模以及复杂的存储机制生动呈现。
观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能亲眼“看见”数据如何在系统中奔流,亲手“触摸”到技术运行的脉搏。这种直观体验有效地拆解了AI技术的“黑箱”,让支撑人工智能运行的“硬核底座”变得可感可知。
展览伊始的实物展示区,呈现了AI产业的丰硕成果:阿加犀的工业智能相机、具身科技的天行者机器人和机器狗,以及相关的建造图纸与过程,让观众对AI硬件实体有了直观的认识。
海光信息的展区则向前迈进了一步,展示了搭载其自主研发的CPU及DCU的液冷人工智能大模型一体机。该设备能够实现AI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为观众揭示了灵活多样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拉近了尖端技术与日常应用的距离。
展览互动区成为最具活力的部分。在行者AI展位,观众可以现场体验AI交互式作词、作曲、互动编创,亲身参与音乐创作过程。明途科技带来的AI绘画和AI糖画,则展示了算法如何理解美学并生成独特的视觉艺术。
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品牌生态主管、策展人王琦表示:“观众通过亲手操作、即时反馈,得以切身理解AI在内容创作与审美学习方面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现场气氛热烈,吸引了许多亲子家庭。一位小朋友在海光大模型一体机前驻足,其父耐心地讲解着设备的工作原理;另一位小朋友则在观展后激发了探索宇宙的兴趣,兴奋地向母亲询问“以后我也能去太空吗?”这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内容共创者。遍布展区的集章活动,集趣味性与激励性于一体,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探索热情和获得感。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直观、互动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和公众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基础原理和应用场景。”策展人王琦表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而科普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AI知识渗透进日常生活,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为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埋下种子。”
链产业:
从“硬核底座”到千行百业
如果说展览的第一部分让观众“看见”了AI运行的基石,那么,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清晰地勾勒出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观众在展区移步换景间,能直观地理解“基础设施层(芯片、算力、存储等)支撑核心能力层(大模型),进而驱动应用层(具身智能、AIGC、数字人等)”的技术演进逻辑。芯片、算力、存储等,共同构成了驱动大模型运转的“硬核底座”。大模型的能力,则直接转化为展厅中具身机器人、AI生成内容、数字人等应用的实现。这些炫酷应用的背后,是层层递进的技术支撑。
本次展览的核心目的,正是架起连接“硬科技”与实体经济的桥梁。它证明:人工智能技术已走出实验室,正深度赋能千行百业,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展览通过实例,将“智算赋能”具象化到医疗健康、自动驾驶、金融科技、智能制造、零售电商、教育、农业等多个领域。
展览还特别聚焦了“低空经济”这一新兴领域作为技术落地的标杆示范。
沃飞长空展示的AE200 eVTOL解决方案,集成高精度导航、智能感知及实时决策系统已通过全倾转过渡飞行验证。该技术应用于物流配送、地理测绘、应急救援、农林巡检等领域,并推进适航取证与量产。作为国内首个获适航受理的载人eVTOL,其“技术+生态”模式成为链接AI创新与实体产业的关键纽带。
王琦表示:“本次展览通过AIGC共创、数字人交互与具身智能演示等核心互动体验,直观地呈现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关键方向与巨大的商业潜力。AIGC正在深刻重塑影视、广告及游戏等产业的创作范式与生产力;数字人技术已在虚拟客服、在线教育与品牌营销等垂直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具身智能则代表着推动智能制造升级、拓展智慧服务场景及实现特种作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路径。这些技术的突破,昭示着AI驱动实体产业深度变革、塑造未来经济新图景的广阔前景,而本次展览的核心目标之一,正是让公众透过亲身体验,清晰地认知这一变革浪潮的来临与无限可能。”
链人才:
从“星辰梦想”到“产业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迅猛,其创新活力如何持续?未来方向又在何处?本次展览的“高校青年AI科技理想”展区,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生动回应。该展区不仅集中呈现了高校学子的前沿探索与未来构想,更以一场“宇宙级仪式感”的活动引发关注:展览前期征集的千名高校学子AI梦想卡片,经筛选后,搭载卫星发射至太空,让青年科技理想闪耀寰宇。
“高校是基础研究与前沿突破的沃土,青年学子孕育着最具颠覆性的想法。这里展示的不只是技术雏形,更是AI发展的未来方向,而将他们的梦想送入太空,正是以最浪漫的方式宣告中国AI创新的星辰大海,将由年轻一代奔赴。”王琦说道。
展区现场,参加征集活动的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庞尧斌和四川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硕士党怡雄都来到了现场。
庞尧斌认为,参与此次活动意义深远,关键在于“校企融合”。 “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智能医学学院,目标正是运用AI等新兴技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瑰宝。我来这里,就是为了开阔眼界,了解前沿。”
同样来到现场的党怡雄,则结合预防医学专业,分享了利用AI技术提升公共卫生监测效率、实现疾病早期预警与精准干预的思考与期待。
“这些来自不同专业的高校青年的声音与实践,是展区最宝贵的展品。”王琦强调,设立此展区,核心在于“链接”:链接日新月异的当下技术与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链接硬核的AI技术与肩负使命的创新人才。展览对高校青年的研究成果与理想的重视,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技术的持续突破与产业的长远发展,深植于学界与产业界的深度链接与协同创新之中。青年学子,正是这条关键链接上最活跃、最具潜力的节点。
为此,主办方明确表示,将以本次展览为契机,持续发力。未来将致力于搭建更高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主动发掘和孵化更多有潜力的高校项目,让高校青年的科技理想,在产业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推动社会进步、惠及民生的丰硕之果。这不仅是应对技术变革的路径,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布局。
记者手记
链接,填平技术与社会认知的鸿沟
置身展场,记者最直观的感受是:这是一次构建强链接的实践。
它通过直观呈现芯片、算力、大模型等“硬核底座”,有效地破除了技术黑箱,链接了科技界与普罗大众;通过展示从基础设施层、核心能力层到应用层的完整链条,链接了底层技术与上层应用;而“高校青年AI科技理想”展区,将学子的梦想送入太空,汇聚青年力量,链接了当下技术积累与未来的创新方向。
最终,这些链接汇聚于一点:链接技术进步、社会认知和经济发展。
在AI深刻变革的时代,AI展览通过促进公众理解、推动产业落地、培育未来人才,为构建由坚实技术、活跃生态和成熟认知共同支撑的AI发展格局铺设了关键的路径,而理解技术才是拥抱未来的基石。
联丰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