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曹雷
阅读提示
今年暑期,在筹划“三下乡”工作时,安徽农业大学做了一个尝试——为每支校级重点团队“标配”一名思政课教师,让他们全程扎根实践一线,把思政课堂搬到乡村振兴最前沿。专业导师日授科技新知,思政导师夜话家国情怀。这种“1+1”的安排,让学生直呼“解渴”。
傍晚,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的农家小院里,几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安徽农业大学思政课教师徐玉祺和参加“三下乡”活动的同学们开始了一堂特殊的“农家小屋思政课”。
“同学们,昔日的贫困村为啥能摇身一变成为富裕村?”徐老师问。“老百姓的观念变了,大家都想着挣钱过好日子。”“我感觉村集体很重要,带着老百姓一起想办法。”在校园课堂里需要反复引导的讨论,像山间溪流般自然奔涌。这一刻,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这些概念全部具象化为田野实践中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田野间的课堂不只是“讲道理”
“娃啊,山里就缺你们这些读书人!”当村里老人拍着学生的肩膀感慨时,学生抬起头看向徐玉祺。“老师,这就是您说的责任吧!”
“这是多么生动的思政案例。” 徐玉祺在笔记本上写道,“要让更多理论种子,在田野的沃土里生根发芽。”
今年暑期,在筹划“三下乡”工作时,安徽农业大学做了一个尝试——为每支校级重点团队“标配”一名思政课教师,让他们全程扎根实践一线,把思政课堂搬到乡村振兴最前沿。
说起这个创新举措,该校党委副书记董雨很有感触:“对农业高校来说,‘三下乡’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一场沉浸式的‘育人实践’,思政课老师就像‘指南针’,让实践活动更有深度和内涵。”
团队创新采用“双师制”,专业导师带学生领略智慧农业的精彩,思政导师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的深意。
在皖西白鹅养殖场,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师王玉伟为实践团成员带来了一场“科技盛宴”。
“看这套设备,老乡们总说传统人工体尺量鹅又慢又惊扰鹅群。现在,我们用深度相机配合自研算法实现无感测量,鹅群自然走动,数据瞬间采集完毕,效率提升3倍!” 王玉伟指着棚舍旁的深度相机说,“科技就是咱老区乡亲致富的‘金钥匙’。”
专业导师日授科技新知,思政导师夜话家国情怀。这种“1+1”的安排,让学生直呼“解渴”。
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陈晓雨直言收获满满:“老师们带我们在纪念馆‘沉浸式’学党史,在老乡院里围坐聊变化,在鹅场感受科技力量……这种‘现实版思政课’,不只是听道理,更给了我们读懂乡土、扎根基层的底气。”
“文化饭搭子”提供精准思政供给
当传统鲁班锁遇上DeepSeek AI新势力,让故宫文物修复对话校园工匠精神,这样的“奇妙碰撞”不是出现在严肃的课堂上,而是发生在安徽农业大学的食堂里。
2024级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吴少兵介绍,今年春季学期起,工学院推出“匠承·润心”文化午餐会,以午间餐叙模式搭建“轻量思政”新范式。
区别于传统讲座式教育,每周午餐时段,由学院辅导员与3~5名学生组成“文化饭搭子”。“李子柒现象的文化解码”“《哪吒2》的国潮创新”等议题,都是文化午餐会上的常见话题。
让吴少兵印象尤其深刻的是特别设计的“双话题机制”。这种机制既保持主流价值引导,又预留个性化讨论空间,配合AI语音记录系统实时生成“对话图谱”,能够实现精准思政供给。
“航天团队给火星车取名‘祝融’,既用上古火神彰显雄心,又向国际社会科普中国神话——这种自信体现了开放与包容。”在文化午餐会上,吴少兵在参与讨论时脱口而出,“真正的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清晰认知和对未来发展走向的明确把握。”
即将在下学期学习BIM建模的2022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汪世卓在参加文化午餐会后,有了让传统营造技艺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的新想法。“我想到故宫的‘数字多宝阁’,用AR技术让文物在手机里‘活过来’,比如扫描课本里的《千里江山图》,就能看到颜料矿物成分分析。”
截至目前,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已开展了近百场“文化午餐会”。一名学生在现场动情地表达:“学校不仅仅教会我专业技能,同时教会我思维方式,能够让我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一线。”
“硬本领”遇上“热心肠”
暑期的安徽农业大学篮球场上,一群小学生在教练指挥下奔跑呐喊、挥汗如雨。每年暑期,安徽农业大学的体育老师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教职工子女的“临时保姆”。面对性格各异的孩子,这些大学教师们不仅注重锻造强健的体魄,更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与浸润式的教育场景,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团队协作、永不言弃的种子。
“这不仅是体育课,更是人生课。当孩子们主动伸手扶起摔倒的对手,那一刻的成长,远比学会一记漂亮的扣杀更珍贵。”体育部直属党总支书记黄庆华说,“思政教育要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从小学到大学,这堂课我们会一直办下去。”
在安徽农业大学,思政课似乎无处不在,思政课也总能以不一样的方式深入人心,这就是思政的魅力。
谈起思政教育,该校党委书记张庆亮经常用到一个生动的比喻,“这就像给庄稼‘把脉问诊’——既要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够不够‘肥力’,更要看他们对农村有没有真感情。”
“只有当‘硬本领’遇上‘热心肠’,在专业实践与爱农情怀的化学反应中,才能让学生们不仅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更把‘大国三农’的种子播进心田,在泥土芬芳中读懂强农兴农的使命。”张庆亮说。
现在,感觉到变化的不只是学生。思政课老师王野全今年暑假跟着三支“三下乡”学生团队连轴转。在金寨县的山路上,看着学生们汗流浃背却干劲十足,他深有感触:“以前备课总发愁怎么讲透理论,现在懂了,思政课最鲜活的生命力,就藏在这广袤大地里,藏在同学们‘扑下身子’那股实打实的劲儿里,我自己也被上了一课。”
联丰优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